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文章内容

首页 > 行业新闻

风电业整合趋势凸显 龙头企业有望获益

发布日期:2011-12-23 13:46:55      浏览数:

或因两家风电龙头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前三季营收、净利润同比均现下滑,市场散发出“风电产业寒流”之说。就此,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风电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将迎来兼并整合时期,风电市场也会进一步向大型开发商集中。
  
  据了解,截至2010年,国内8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排名前三位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汽在国内的总计市场份额已高达56%,而排名前十的企业总计市场份额达到85%,而剩余的60余家企业仅仅占有3.9%的市场份额。
  
  在当前行业不景气和整合大趋势下,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退出,还有一些毫无优势的企业也正在酝酿着趁早退出。“市场优胜劣汰苗头凸显,经过大浪淘沙,最终整机企业保留在8至10家是比较合理的水平。”国内一家知名风机制造商老总在2011年北京风能站现场如此预测。
  
  “危机,之于弱势企业是‘危’,而之于华锐这样有着强大技术优势的企业,则是‘机’。”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对目前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评论说。
  
  技术不达标、资金链缺乏的多数中小企业即将面临淘汰或兼并的命运,而像华锐风电这样的龙头企业则将从中受益。虽然龙头企业前三季度的业绩出现下滑,但其基本面和综合能力依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相信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及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型过程中,将为中国风电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担负应有的责任。
  
  10月19日,《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正式发布。该路线图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kW,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未来40年累计投资12万亿元。
  
  面对广阔的增长空间,以华锐风电为首的各大风电厂商都在铆足力气,加快技术创新脚步,期望以技术优势赢得市场认可。
  
  各大企业都纷纷推出大容量机型,不断推进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据悉,拥有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6MW风机的华锐风电在此次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重点介绍了其SL6000风电机组,并透露,10月8日,其生产的中国首台海上6MW风力发电机组已在江苏省射阳县临港产业区完成吊装。此外,10月20日,湘电股份宣布其5MW直驱风机在荷兰成功并网发电,华仪电气近日也公告称其拟将近期增发所募资金用于开发6MW风机。
  
  此外,国内风机制造商也注重从多方面寻求技术突破与质量保证。湘电新研发的电励磁风力发电机目前已经完成机型试验,将于年底投产,目前已接受订单开始准备量产。而华锐风电获得了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向其SL1500/82机组颁发的A级设计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家获得GL A级认证证书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风电:好“风”还须凭借力
  
  “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千瓦。到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2020年后,国内风电价格将低于煤电的价格,国内现行的风力发电补贴政策将逐步取消、退出。”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以下简称《路线图》)正式发布。
  
  《路线图》为中国描绘了未来风电产业发展的蓝图。在人们为之振奋的同时,世界第二大风能展会期间发布的《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则为我们泼了一盆冷水。《研究报告》指出了中国风电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生产过程质量保证不完善、风电机组性能不稳定、并网适应性较差、运维和技术服务能力跟不上、风电场等效满负荷运行小时数较低、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单纯的价格竞争有导致“低价低质”的风险等。
  
  发展隐患不断,犹如一颗颗地雷,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中国不得不面对过快发展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从快到稳、从大到强无疑是制约目前风电发展的一个瓶颈。
  
  投资速度风驰电掣
  
  在甘肃酒泉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集中布局了32个大型风电场,总装机规模高达500多万千瓦。平均20平方公里就有1个10万千瓦风电场的酒泉只是中国风电发展的一个缩影。蒙东、蒙西、甘肃、新疆、东北、河北、江苏、山东八大风电基地建设先后展开。到今年底,除西藏以外,全国都将拥有风力发电。
  
  “十一五”期间,中国风电吊装规模连续5年翻番增长,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设备产能同样跃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已经突破4400万千瓦,风力发电5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4%。尽管去年以来增速放缓,但中国风电产业的长远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路线图》预测,从2011年到2050年,风电开发带来的累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明确表明继续推进风电的规模化发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李俊峰表示。与此同时,2010年国家审计结果表明,风电企业的主要代表中国央企的风电企业或资产普遍赢利。随着风电设备单位投资水平下降、风场选址水平提高,以及风电机组效率提高,风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风电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必将迎来兼并整合时代,风电市场也会进一步向大型开发商集中。
  
  在中国的风电市场,以央企为代表的运营商正在成为绝对的强势力量。成立时间并不长的风机制造商国电联合动力依靠龙源电力,迅速跻身国内前三名。大唐集团也收购了华创风能70%的股份,中国最大的两家风电开发商都有了自己的制造企业。大唐新能源风电副总经理胡国栋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中国风电产业的纵向整合正在发生,即下游的风电场运营商正在收购上游的风机整机生产公司。这种整合将有利于风电场和风机生产商更直接的沟通,风电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需求告诉风机制造商,使得风机制造商有针对性的研发及生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和风机质量。
  
  运营质量亟待提高
  
  然而,世界第一风能大国的光环却不能掩盖中国风电发展质量的相对滞后。来自国家电监会的公开报告显示,仅酒泉地区今年以来各风电场发生电力设备故障就达35次。其中,电缆头故障造成集电路跳闸21起,保护插件故障造成设备跳闸或开关拒动5起,其他故障9起。以上故障中,引发大规模脱网的事故有4起。
  
  “最近中国风电设备发生的事故比较多,暴露出风电企业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暴露出行业管理方面的不足。很多发生的问题都是在不同企业之间重复发生。有鉴于此,能源局将对风电设备质量问题进行监管,针对企业更换风电机组重要部件,也要逐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称。
  
  与投资建设的风驰电掣截然不同,风电的运营质量难以望其项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中国风电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在技术、可靠性和开发水平上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国内风电机组的低价也给机组性能和质量保障带来了问题。
  
  对此,中投顾问公司高级顾问李胜茂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指出:“出台18项风电技术新标准、对风电设备质量加强监管、建立事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国家在调控风电发展节奏。换句话说,现在进入了从迅猛发展到稳定增长、从过分重视规模和速度转向质量和效益的整治阶段。至少得保证前期4400万千瓦产生实际效益,从产能变为产量。”
  
  “从一定程度上说,风电发展前景,决定于行业监管水平。”李胜茂向记者表示,“风电快速发展中存在很多乱象,只有先立规矩才能实现质量效益与规模速度的兼顾。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一定要标准先行、监管先行。绝不能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
  
  风电并网难题
  
  目前,中国风电面临着并网难、事故频发、低价竞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风电的市场制约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风电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4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中,并网容量只有2956万千瓦,还不能保证满发。风机故障、风电脱网等事故时有发生。
  
  “风电最大的弱点是资源的不确定性。受风能资源的随机特性影响,风电规模化发展在并网运行方面遇到新的困难。”史立山分析说,这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经济性问题。这个经济性不只是风电本身的经济性,还有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问题。如果不考虑成本,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可灵活运行的备用容量或储能设施,电网可以接纳很大比例的风电。如果考虑成本影响,可能就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对风电的运行有影响,包括认识水平、管理体制、企业利益、地方利益等。
  
  史立山表示,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并网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风电技术的进步,而且涉及电力系统的重构、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电力管理在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电力行业总体上实现了厂网分开,但电力系统运行仍以计划手段为主,地方一些部门仍对电厂的发电安排计划,输配售没有分开,电网企业与调度企业的一体化,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营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对促进风电等新能源的发展十分必要。这个体制地区间应该是开放的,电价是反映供需关系、环境成本和资源特性的,调度原则是公开透明,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史立山表示。
  
  由大变强需要多方努力
  
  大而不强是中国许多行业的通病,风电行业同样不例外。而2011年,被业界视为是中国风电产业从高歌猛进回归理性发展的重要过渡期。
  
  “中国虽已成为风电大国,但还远非风电强国。”中国风能协会主席贺德馨说,中国要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两大战略性目标,必须加快风电产业的转型——从风能大国转向风能强国,从风能制造变身风能创造,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对于目前火热的海上风电,《研究报告》提醒称,应对风险给予足够重视。“开发商不能为了得到项目而降低电价,制造商不能为了得到订单而忽视质量。国家要完善相应的示范、开发程序,防止不成熟的技术盲目下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风能大国到风能强国的转型成为本届风能大会上被提及最多的言论。
  
  李胜茂对记者表示,促进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中国风电发展速度的理性回归,促进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目前最理性的选择。在风能产业产能规模被限制的同时,有关部门对产业发展质量给予了更高重视。未来十年,政府将引导企业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鉴于中国风电运营时间比较短,维护管理等经验匮乏,风险不容小觑。除了加强并网能力的突破外,中国风电场的运营管理能力迫切需要提高。此外,中国风电运营商应该奉行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标准制定等国际话语权。”李胜茂告诉记者,从风电大国迈向风电强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许多艰巨的道路要走。
  
  风电产业隐藏风险渐露苗头:国企垄断大有可能
  
  在风机的批次性更新和质保困局将导致的行业“淘汰赛”背后,一条隐藏的风险也已经渐露苗头,并很可能重构当前的风电格局和排序,建立新的秩序。
  
  一家风电整机商在国际风能大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这股“势力”的担心,“像大唐、国电等国有发电集团已经开始涉足整个风电产业链,虽然现在才刚有雏形和苗头,但一旦链条对接,既是业主又是生产商的这些国企很可能垄断这个行业。”
  
  以国电为例,其旗下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主营大量风电业务,其中龙源电力为国内最大的风电场开发投资企业,而同时,国电旗下2007年成立了国电联合动力,主营风机整机制造和相关核心零部件开发,短短三年不到就跻身国内整机制造商排名前五。然而据国电联合动力的内部人士称,该公司的规划为行业前三。
  
  有资料显示,国电联合动力的迅速成长与上述两家“国电系”兄弟公司关系较大。数据显示,国电联合动力成立后,60%-70%的风电整机主要销向了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
  
  而更“密切”的是,通过国电联合动力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国电联合动力的70%为国电子公司国电科环持有,而龙源电力更是持股国电联合动力达30%。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种双重身份将很容易形成新的行业垄断。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更重要的是,这些国企公司进入行业较晚,技术的获取更加先进,其他企业遭遇的批次性问题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在洗牌前夜,具备了国企背景的风机制造商依托业主方的便利和集团公司的资金流支撑,迅速跻身行业前列甚至龙头位置。
  
  不仅如此,曾有消息称,按照国电集团的规划,将通过相关公司的资产整合对风电产业进行“分工”,其下属长源电力将主要进行风电设备制造,而龙源电力将主打风电场开发投资,由此,一条清晰的风电产业自己链条雏形毕现。
  
  而同属国企的大唐集团也加紧了这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今年7月28日,大唐集团以70%股权控股国内风机整机制造商华创风能。收购后,大唐也完成具有“风电场开发商”大唐新能源和风机整机和设备制造华创风能的风电产业链的初步雏形搭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风电市场的洗牌将加速到来。随着零部件批次性危机和质保困局的出现,以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的即将出台,风电行业将在快速发展了近10年后将迎来最大范围的“淘汰赛”。
  
  而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最后能够留存在市场上的整机制造厂商不会超过10家。“没有了价格的死拼,更利于风机质量和服务的提升,竞标的权重就会侧向。”林伯强表示,经过这次洗牌,中国风机产业发展将从“价格为王”的混战阶段进入到“质量制胜”的群雄割据阶段。

产品搜索
产品系列:
产品型号:
关 键 字:
网站首页 | 企业简介 | 产品中心 | 行业新闻 | 产品知识 | 标准文献 | 展会知识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上海帕潮鼓风机制造有限公司 公司基地: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飞云路121号(近沪太路8505号) 邮编:200949 24小时咨询热线:18017509291
总机电话:+86-021-56879782、66876198  销售热线:+86-021-66876201、66876202、56879482、56879485  技术咨询:+86-021-56874084
售后服务:+86-021-56873724 传真:+86-021-56878087 邮箱:chuangxin@shcxsb.com 沪ICP备0504242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2707号